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9日电 (唐小艳 徐秀芳)9月上旬,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的连片农田里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棉株舒展着枝叶,饱满的花铃缀在枝头,一片盎然绿意在秋阳下愈发鲜亮。
田垄间,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如脉络般纵横延伸,一根根黑色滴灌带化身“毛细血管”,将水分与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的根系……这场由现代节水技术带来的农业变革,正让这片土地借着滴灌带里的“生命之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水能直接‘喂’到玉米根须上,一点不浪费,再配上科学施肥,你看这苗长得多壮实,穗子都齐整整的。”敦煌种植大户朱昌坤站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随手拨开一片叶子,言语间满是赞叹:“相比以前大水漫灌,现在用滴灌整整省水近一半,再加上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效率提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玉米归仓又快又好。”
“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能根据作物需求,定时定量把水和肥均匀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际,不仅大大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更实实在在促进了增产增收。”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监委会主任许新荣以棉花举例说,“过去大水漫灌时,肥料跟着水跑,利用率不到40%,现在滴灌直接把肥送到根边,利用率能达到85%以上,农民种地真是省水又省心。”
在不远处的棉田里,嫩绿的棉苗正吮吸着精准输送的水肥,舒展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通过“滴灌+保墒”模式,这里的棉花每亩耗水量仅为常规棉田的二分之一,而亩产却比过去提高了10%,真正实现了节水与增效的双赢。
这样的“精准灌溉”场景,正是敦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生动缩影。随着全市15.3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节水改造,曾经“大水漫灌浇透地,水流成河淌满沟”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土地增值也从以前的每亩三四百元,到现在的800多元,“节水账”与“增产账”同步告捷。
为了让高效节水农业惠及更多农户,敦煌市打破乡镇、村组界限,对农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将昔日零散地块变为集中连片的沃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持续投入修建蓄水池、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15.3万亩,修建蓄水池196座,管理房201座,配套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现定量定时灌溉施肥,将“浇地”转变为“浇作物”,农田的高标准建设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飞跃,目前高标准农田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0%以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