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0日电 (马东智)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尼傲乡尖尼村,孟日神山静默伫立,山脚下的明德小学里,传来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
曾经,因位置偏远、师资薄弱,这所深山小学一度面临生存困境。如今,它却焕发新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人数回流明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中一抹亮眼的教育底色。
初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尖尼村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车程,20多公里土路崎岖难行。过去,不少家长拼尽全力送孩子去县城读书,却不得不承受高昂开销和分离之苦。
怎么办?
明德小学的党员教师们站了出来。他们走进每家每户,了解孩子的情况、倾听家长的难处,一点点重建信任。“我们最大的初心,就是让村里的孩子不必奔波,也能接受到好教育。”一位老师这样说。

行动:党组织带着干,家校一起办
学校党支部牵头组建“家校共育联盟”,把家长请进校园、让老师走进家庭。党员教师主动做留守孩子的“第二家长”,补课也补爱,开办“家长夜校”,用真实案例教方法、解焦虑。
学校虽无大城市少年宫、博物馆,但依托优美自然与丰富生态资源,还创新开展“户外课堂”教学模式,组织研学旅行、农耕体验等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比如,春天数学课测量草场面积,计算羔羊成活率,夏天科学课观测白龙江支流水质,撰写《水源保护倡议书》,秋天藏文课创作《丰收颂》诗文,劳动课学习传统青稞收割,冬天思政课讲述“马背邮差”尼玛拉木等本土模范事迹。课堂,就这样“活”了起来。

学校还争取到县法院、县委组织部、公益组织等多方支持,送设备、开课程、捐物资——“教育的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改变:老师和学生都“不一样了”
学校推出“每日一研、每周一比、每季一评”,老师们的劲头越来越足。近几年,多名教师拿下县级、省级教学奖,一项省级课题成功立项。

更明显的是学生们的转变:2024年六年级升学率提高到98%,近五年,9人考入州级以上重点中学。这里的孩子们更自信了,“爱家乡、懂感恩、敢表达,山里娃的眼睛里,有了更亮的光。”一位老师谈起学生的变化如是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