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紧扣新时代侨务工作新要求,立足凝聚侨心侨力,服务发展大局,做实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提升为侨服务水平,推动全市侨务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聚侨界思想共识。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题,通过组织政治学习、参观学习、国情考察、革命教育等方式,组织归侨侨眷赴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教育,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和文化、情感认同。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着力建好侨之家。牢牢坚持党对侨务工作的全面领导,依托海外统战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侨联组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规划,率先推动市级侨联实体化建设,带动县区加快侨联组织实体化建设步伐,充实基层侨联工作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短腿问题。建立“侨界人士有所呼、侨联组织必响应”工作机制,紧扣“侨胞之家”功能定位,落实定期联系、联谊交友制度,动态完善侨情、常态开展联络,当好侨界“娘家人”。
三是拓宽联络联谊渠道,用心画好同心圆。充分发挥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庙、麦积山大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优势,邀请华人华侨前来天水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开展“寻根祭祖”活动,不断强化“同根同祖同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华文教育项目选派2名天水籍教师赴泰国参与汉语教学工作,在推广中华文化、扩大对外宣传交流方面贡献力量;组织参加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征文活动,有162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61人、三等奖93人。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是聚焦维护侨益,倾情架起连心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开展侨法宣传活动,在侨界群众聚集区建立“为侨法律流动服务站”“侨法宣传角”,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等涉侨法律法规及政策资料15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10余次,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次,营造了“知侨、爱侨、护侨”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侨法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增强了侨界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
五是完善为侨服务体系,开展暧侨助侨惠侨行动。坚持为侨服务宗旨,把爱侨之心、为侨之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社区设立“侨之家”“侨胞之家”等服务平台,为侨胞提供便捷的服务;建立为侨服务热线,及时解答侨胞的咨询和诉求。及时掌握困难归侨侨眷情况,积极争取省侨联的大病救助和慰问资金,为4名因病致困归侨侨眷每人申请发放5000元的大病救助资金,为1名困难归侨侨眷和8名归侨侨眷特殊群体每人申请发放1500元慰问金,解决归侨侨眷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归侨侨眷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侨界大家庭的温暖。
六是组织实施好涉侨公益项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申报国内侨务公益项目,为甘谷县争取“侨胞之家”建设项目资金2万元,目前全市共建成“侨胞之家”3个,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组织实施“侨爱心·光明行”公益项目,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致盲性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800余例,实现患者医保报销外零自付,帮助生活困难的患者摆脱了病痛,恢复了视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组织天水爱尔眼科医院开展“师泽如光 与爱同行 尊师惠师关爱教师眼健康体检活动”,为天水市一中100余名教师进行了全面的眼部健康体检。引导鼓励侨商侨企继续在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扶危济困奉献爱心,为天水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