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9日电(戴文昌 路晓瑛)为破解高中地理“难学”困境,同时将学科特色深度融入学生素养培育,兰州市第三中学积极创新探索,以趣味实验破解地理学习难题,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易懂,用“霞客精神”优化班级管理实践,开辟了一条教学与管理一体推进的育人新赛道。
兰州市第三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兰山书院,已经有290年的办学历史,是兰州地区历史悠久的官办学校。1913年更名为“甘肃省兰州女子师范学校”,经过多次更名和变革,最终在1965年被正式命名为兰州市第三中学。
“高中地理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兰州市第三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张文霞说,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而专业的教学方法则是突破难点的核心。
针对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部分难度较高的特点,学校地理教师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意识,开发了一系列实验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
学校依托兰州“黄河之滨”的地理优势,将课堂搬到黄河岸边。在学习“流水地貌”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在黄河沿岸开展模拟实验,用沙土搭建微型地形,通过水流冲击观察侵蚀、堆积等地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中,深刻理解流水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把课堂放在大自然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高,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张文霞说,这种“实践+讲解”的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让地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我们‘霞客班’的名字,是致敬地理学家徐霞客。”张文霞说,因自己名字中带“霞”字,便巧妙结合地理学科特色,以霞客之名命名班级,让地理学科精神与班级文化建设深度交融。
在“霞客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徐霞客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滋养学生品格的养分,以孝亲开展主题活动,以探知鼓励课堂质疑,仿其记见闻,让学生写地理观察日记,记录身边地理现象。
“三年下来‘小霞客’们不仅地理学得好,性格也变得更正直、勇敢。”张文霞说,从刚入学时对“霞客精神”的陌生,到毕业时将“探索、孝顺、勇敢”融入言行,“霞客班”的学生们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实现了知识与品格的双重成长。
无论是趣味十足的地理实验,还是特色鲜明的“霞客班”文化,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融合中,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
如今,在兰州市第三中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地理这门学科,而“霞客班”的文化模式也为其他班级提供了借鉴,形成了“学科有特色、班级有文化”的良好氛围。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融合点,让每个学科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让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张文霞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