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3日电 (海燕燕 龙威 马秀琴)“没想到你一个广河农民家的姑娘,有了‘铁饭碗’还不知足,要继续求学!”40多年前,当马春兰决定放弃小学教师的稳定工作考大学时,身边满是不解的声音。而如今,这位从临夏州广河县乡村走出的女性,不仅成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更借着家乡“鸿雁归巢”计划,用所学反哺故土——这样的选择,既源于她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离不开广河县多年来对在外人才的重视与召唤。
近年来,临夏州广河县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发挥人才对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尤其注重与在外人才的联结。近两年来,在广河县委组织部组织下,广河县妇联等单位的协调,当地不仅建立起广河县在外人才库与微信联络群,精准对接在外人士资源,更围绕全县乡村振兴、教育提质、卫生改善、妇女创业就业等核心需求,常态化开展在外人才“家乡行”等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既不断激发在外人才“鸿雁归心、回馈家乡”的热情,也积极树立优秀典型,鼓励青年与广大妇女向榜样看齐,在当地营造出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马春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反哺家乡的一员。
时间回到1979年,彼时的广河县买家巷镇王家村姑娘马春兰,凭着一股韧劲考上临夏师范。在那个年代,中专学历意味着妥妥的“铁饭碗”,毕业后她被顺利分配到广河城关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圆了儿时“做一束光”的教师梦。“小时候看到老师用知识带我认识精彩世界,就想自己也做一束光,照亮别人的路。”马春兰回忆说,正是小学老师的影响,让她对教育事业充满向往。
然而,站上乡村讲台的马春兰并未停下脚步。看着课本里描绘的广阔世界,她萌生了考大学的念头。可这个想法在当时掀起不小的风波——身边人都觉得,一个农村姑娘能有稳定工作已属不易,没必要“折腾”。多次沟通无果后,马春兰找到自己高中时的老校长马建明,没想到这校长却全力支持:“只要你能考上,我们帮你协调!”
带着这份鼓励,马春兰全身心投入备考,1984年成功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时称中央民族学院)。从西北小镇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壮阔、高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她真切感受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以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景象就在眼前,那一刻更坚定了我要继续学习的决心。”马春兰说。
在中央民族大学,优质的师资、外教授课的模式,让英语专业的马春兰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质的飞跃。她不仅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更立下了成为大学教师的新目标。毕业后,她深耕教学领域,一步步从基层做起,最终站上西北民族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的跨越。
“教书要清贫,科研需积累,得心无旁骛朝着目标走。”马春兰始终践行着这句话。2008年,她通过“留基委”选拔,赴国外访学一年。在异国他乡,她白天听课、调研,晚上整理资料,系统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的教学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早已走出广河,但马春兰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教育发展。当得知家乡推出“鸿雁归巢”人才计划,号召在外人才反哺故土时,她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如今,她常回到广河,走进校园与学子交流,尤其鼓励女孩们用知识改变人生:“不管将来做什么,知识和眼界都很重要,有目标就全力以赴。”
从乡村“追光者”到大学“授业者”,再到故土“反哺者”,马春兰用一生践行“终身学习”的信念,也用实际行动证明:知识能打破地域的局限,更能成为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的力量。
而在广河县,像马春兰这样情系家乡、参与建设的人还在不断涌现,他们与家乡的人才政策相互呼应,共同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