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4日电 (马欣)近日,临夏州康乐县田野间一派丰收盛景:香菇大棚里菌菇鲜嫩,中药材地中根茎饱满,青贮玉米田机械轰鸣,蔬果基地硕果满枝……
近年来,该县以多元产业为抓手,通过“党建+产业+农户”等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特色农产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宝”,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康乐县上湾乡香菇标准化基地内,35座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香菇蓬勃生长,村民忙着采摘分拣。该基地占地30.3亩、投资278万元,配套冷库与烘干设备,为产业发展筑基。
康乐县虎关乡则动员5户群众经营90座香菇大棚,其中村集体搭建25座,吸纳80余名闲置劳动力务工。甘肃千枫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升级大棚、优化流程,实现香菇全程高标准管控,产出的香菇因品质优良,不仅填补夏季市场空白,还远销多地。
依托独特的海拔与气候,中药材种植成为康乐县增收新亮点。盛平粮食中药材购销合作社的羌活种植地中,工人手持小铲挖掘根茎,清理后整齐摆放。
而在景古镇,该镇聚焦当归、柴胡等品种,建成5个种植示范基地与“百草”示范园,总面积超2.5万亩。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当地创办19家合作社并开展技术培训,目前全镇中药材总产值超1亿元,劳务用工3万多人次,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产业链持续延伸。
康乐县为破解畜牧业“粮草”难题,走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路。在苏集镇半坡村的青贮玉米田里,大型收割机穿梭作业,收割、粉碎、拉运。
在蔬果种植领域同样成果丰硕。甘肃康晖现代农牧产业公司基地内,大棚西红柿、辣椒进入采收尾声,露天甘蓝、西芹长势喜人,工人忙碌分拣。
“今年种蔬菜近4000亩,露天种甘蓝、白菜等,大棚种辣椒、西红柿等,下一步筹备冬季种植,明年1月上市保供应。”基地负责人苏延林说。鸣鹿乡绿茵种植家庭农场的95座大棚里,西瓜、哈密瓜等成熟,还吸引游客体验采摘。
如今的康乐县,从香菇产业到中药材种植,从粮改饲到蔬菜瓜果,多元产业“多点开花、全域推进”,小小的农产品变成了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宝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