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4日电 (艾庆龙)曾经,甘肃临夏州临夏市南龙镇南川村集体经济困在“老路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就连村里幸福食堂的日常运转,都常常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谁也没想到,一座2023年10月投产的卫生纸二次加工小厂,竟让该村实现“逆袭”,还成了当地村集体经济改革样板。这座村级小厂,究竟凭啥打破困局?
答案始于精准的“破局之选”。南川村耕地不足,让传统农业难有作为。南川村党支部书记张仁菊坦言,村上曾考虑买出租车、挖掘机出租,但因成本高、风险大放弃。转机来自对“村子实际”与“民生需求”的结合:在临夏市官方支持下,结合相关政策,她们发现卫生纸是民生刚需,市场稳定,且二次加工技术门槛低、无环保问题,契合村里缺技术资金但有劳动力的现状。
为摸清门路,张仁菊跟随团队赴河南学习纸厂运营,争取各类资金95万元,改造修建标准化厂房,引进卷纸、抽纸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尝试发展生活卫生用纸加工销售产业。
“经村党组织会议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集体经济成员决议,将发展生活用纸产业作为主营产业开展公司化经营。”张仁菊说,该厂是临夏州首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资公司。不仅与当地多家酒店合作,还与临夏市妇联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稳定收益”不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进账。
其实,该厂的“生命力”,藏在对村民需求的回应中。走进该村纸业车间,卷纸、抽纸生产线不停运转,在5名固定员工里,2001年出生的石圆蕾已从新手成长为能对接产品设计、订货与出入库管理的骨干。
张仁菊说,自公司运营以来,累计经营收入20万元以上,到2025年底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更关键的是,南川村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模式”。这源于经村民代表大会确定的“442”分配原则:40%用于村民分红,40%投入企业再发展,20%用于村内公益与合作社办公,兼顾当下与长远。
谈及成功的“秘诀”,张仁菊坦言,村级产业没必要一味追求“大而全”,只要扎得进乡土、贴得上民心,再小的项目也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希望,这正是纸厂能成为改革样板的核心所在。不过她也提到,当前纸厂在销路拓展上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会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