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城乡小学“教共体” 织就教育均衡网 跨校互动成日常
9月16日,当金昌市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杨俊凡,在云课堂上举起亲手制作的科学模型时,30公里外,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的“云同桌”陈子怡,正透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屏幕发出惊叹——这一幕跨越城乡的教学互动,如今已成为金川区城乡小学教育共同体的日常图景。
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金川区以“打破校际壁垒、共享优质资源”为目标,先以金昌市第三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为试点探路,再逐步推广至全区,最终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全覆盖,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试点先行,探索城乡小学“融合密码”
作为金川区首个跨城乡教共体,金昌市第三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的合作,并非传统“结对帮扶”的简单升级,而是从“根”上重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两校合并为教育集团后,以阵地、队伍、体系、文化、管理的“五融合”为核心,探索出可复制的“共同体建设方案”。

“在双湾支教时,我发现农村孩子更擅长结合生活场景理解知识。回到市区的课堂,这些经验帮我设计出更接地气的教学方案。”市三小数学教师邓星华的经历,正是两校师资双向流动的缩影。教共体成立后,两校实行“师资统管、同标考核”,2022年至今,已累计交流教师40人次——城区教师带着先进理念“下沉”,通过学科走教、短期支教弥补农村校音体美学科的“短板”,乡村教师带着“生活化教学经验”“上浮”,为城区课堂注入新活力。
“针对双湾校区音乐、英语、心理健康教师紧缺的问题,我们安排城区教师支教。”市三小副校长、双湾校区执行校长马荣业介绍,这种“流动不流失”的师资模式,让两校教师从“各自为战”变成“协同成长”,2024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教研48场,教师专业能力测评优秀率逐步提升。
“看到屏幕里市三小的同学认真解题,我也鼓起勇气算出了难题。”双湾镇中心小学学生陈子怡回忆的数学竞赛课,是教共体“同步课堂”的典型场景。借助多媒体技术,两校实现备课、上课、教研、评价的“四同步”教育教学模式,科学实验、英语情景剧、主题班会等课程均通过“云课堂”共享。
据统计,三年多来两校共开展互动课100余节,210名农村学生直接受益。
“以前农村孩子很少接触科学实验,现在通过同步课堂,他们能和城区孩子一起动手操作,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双湾校区科学教师徐健说,近年来,双湾校区学生科学学科及格率逐步提升,这与同步课堂的推进密不可分。

市三小的“阳光教育”强调“自信成长”,双湾镇中心小学的“美德教育”注重“品德养成”——教共体成立后,两校并未简单“复制”文化,而是融合形成“阳光美德”特色品牌。让城市孩子走进乡村体验农耕,农村孩子走进城区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火星1号基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和合共进”氛围。
“我和市三小的张明结为‘成长伙伴’,他教我用电脑做PPT,我带他认识庄稼。”双湾校区学生王浩宇的分享,道出了文化融合的意义。如今,“阳光美德”已成为两校共同的育人标签,家长吴玉梅表示,“这种融合让孩子更全面”。
从“一校试点”到“多校联动”的均衡实践
市三小与双湾镇中心小学的成功经验,为金川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范本”。2023年,金川区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全域推广工作,先后促成市实验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市第六小学与金川区农垦小学、市第七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小学,三对城乡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农村小学全覆盖。

其中,东四沟小学地处偏远,艺术课程资源薄弱,市实验小学与该校合作后,不仅派出音乐、美术教师定期走教,还结合东四沟村特色联合开发“乡土艺术课程”,将当地剪纸、刺绣等非遗文化融入美术课,让农村孩子在学习中传承本土文化,城区孩子也能通过同步课堂参与创作,实现“城乡课程互补”。
针对农垦小学教师“教研资源少、成长渠道窄”的问题,市六小专门建立“每周联合教研”机制,组织两校教师共同备课、磨课,安排城区教师带课题下乡指导,同时邀请乡村教师参与城区优质课观摩。而天生炕小学以“劳动教育”为特色,市七小则在“科技教育”方面优势突出,两校合作后巧妙结合双方特长,打造“劳动+科技”共育模式,既组织城区学生到天生炕小学参与农田劳动、体验耕种收获,也安排农村学生到市七小体验科技实验,还联合举办“城乡科技劳动节”,让学生们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如今,金川区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已实现“师资、课程、文化”的深度融合。“教共体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前小学阶段的覆盖只是起点。”金川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全域教育联盟”办学模式,通过搭建更多教师交流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城乡学生同标教育、一体成长”。
从市三小与双湾镇中心小学的“初次牵手”,到如今多校联动的“全域覆盖”,金川区用实践证明:城乡教育的差距,能通过“共同体”的纽带缩小;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在公平优质的教育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