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9日电 (戴文昌 路晓瑛)当班主任角色仍被部分学生等同于纪律监督者时,兰州市第三中学高三班主任韩锦提出,高一用规则引方向,高二用自主引能力,高三用共情引心态的班级管理理念和三年的育人思考,勾勒出班级管理科学路径,诠释了“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的深层内涵。
高中三年,恰是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截然不同,盲目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只会压抑学生的成长活力。韩锦说,作为班主任,既要当引路人,也要做贴心人,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最需要的支持。
韩锦的管理逻辑,精准踩中了学生每个学年的成长痛点,高一学生面临初高中衔接的适应难题,她以“建基塑形”为核心,从凝聚班风、建立班干部队伍到制定班规,层层递进筑牢成长根基。这不仅是规则的建立,更是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与行为边界,为三年成长埋下守规矩的种子。
高二是学生学业与心理的分化期,韩锦跳出抓纪律的惯性,转而通过树立学习榜样、指导制定计划、开展特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正是破解高二分化难题的关键,当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长的内驱力便会自然迸发。
到了高三冲刺阶段,韩锦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成绩,而是以“共情”为钥匙,关注优等生的心理保健、中等生的习惯培养、后进生的信心重建,甚至联动家长组建家校统一战线,这份对学生心态的细致关照,恰恰是高三学子最需要的心灵铠甲。
在处理高中生早恋问题上,韩锦“理解大于禁止,引导重于压制”的理念尽显教育温度与智慧。她不用粗暴禁止或批评,而是以“四步法”引导,先稳情绪避过度反应,再共情倾听解深层需求,继疏堵结合设边界转动力,最后联动家长防对立。此举既尊学生情感,又化好感为成长动力,避免了萌芽变对抗的教育困境。
正如韩锦所说,青春期的情感就像弹簧,压得越紧反弹越强,真正的教育不是堵截,而是引导学生明白,真正的喜欢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韩锦对学生的期待,跳出了“唯成绩”的功利框架,而是像“农民对土地”般充满耐心,不苛求每颗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只愿它们在自己的节奏里发芽开花。这份期待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教育不是批量生产优等生,而是帮每个学生守住认真、负责、善良的向上底色。
但那些被托举过的瞬间,会成为学生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对教育价值的执着坚守,班主任的工作或许有太多单向输出,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成长困惑,也在反向成就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双向成长的师生关系,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韩锦的班级管理实践给出了一个重要启示,好的班主任,不应是手握戒尺的管理者,而应是点亮心灯的引路人。当班级管理从管行为转向引成长,从重分数转向育人格,从单向教转向双向长,教育才能真正触及灵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向阳生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