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30日电 (姚文龙)天津蓟州区赴甘肃古浪职专的教育“组团式”帮扶第二轮任期近期结束。就在多数帮扶教师收拾行囊准备返程时,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的房继光老师却毅然递交了留任申请——“古浪的孩子还没教够,非遗传承的事儿还没做完,这里的老师们还需要更多助力,我想再留一年半。”这份朴素的承诺,让她成为古浪职专校园里最动人的“逆行者”,也为两地教育“组团式”帮扶续写了温暖篇章。

图为组团式工作推进会。
深耕教学教研,筑牢师资成长根基
上轮帮扶任期中,房继光便深知“师资是教育的根”。初到古浪职专时,她发现当地教师在德育创新、班级管理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便依托“组团式”帮扶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一对一结对”“每周教研活动”“案例式教学培训”等方式,手把手带教2名青年教师,带动帮扶团队培养了16名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如今留任,她进一步升级培育方案,推出“三阶成长计划”。针对新教师开展“站稳讲台”基础培训,围绕课堂把控、教学设计等核心能力手把手指导;为骨干教师搭建“名师孵化”平台,带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目前已联合完成《数学复习指导》校本教材编写,参与2项课题申报指导;对管理岗教师则聚焦“三全育人”理念落地,通过模拟班会、应急演练复盘等实战化训练,提升德育管理效能。
此外,房继光还指导古浪职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张延琴、廖锦芳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帮助她们学习课件制作、微课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选题、脚本撰写,到画面拍摄、后期剪辑,全程参与指导,不仅提升了个人教学能力,也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房老师不仅教我们怎么上课,更教我们怎么读懂学生。”青年教师米泽感慨道。在房继光的指导下,他在青年教师展示课上的表现,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班级管理工作也卓有成效。而像米泽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已有多人在市县教学竞赛中获奖或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房继光用“输血+造血”的模式,让优质教育经验在古浪职专落地生根,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图为房继光老师教授学生编织。
厚植非遗传承,擦亮传统文化名片
在古浪职专的校园里,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的地方——非遗传承教育长廊,这正是房继光的心血结晶。她发现古浪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校园教育中缺乏系统的传承与发扬。于是,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打造一条独特的非遗传承教育长廊,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房继光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将刺绣、编织、掐丝画、壁挂编织、泥塑、水陆画、艺术蜡染、西凉乐舞、攻鼓子等引入校园,邀请当地非遗创承人入校指导,房继光和古浪职专的师生们一起从最基础的技艺学起。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成立了多个非遗兴趣小组和工坊,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艺,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古浪职专的非遗工坊现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孩子们的作品在各类展览中屡获佳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艺术才华,更让古浪当地的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心系学生成长,传递教育温暖力量
在关注教学工作的同时,房继光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上,尤其关注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了解到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有限,学习用品短缺,她多次自掏腰包为她们购买笔记本、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用实际行动为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她们的“知心人”,倾听她们的困惑与心声,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逐渐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让学生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更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生涯规划是职专学生成长的重要指引,房继光结合古浪职专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升学需求,开展了多场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通过分享职业发展案例、分析行业就业前景、指导职业目标设定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奠定基础,切实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落地见效。
分享经验成果,辐射教育帮扶影响力
为进一步扩大帮扶成效,将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房继光积极参与各类教育交流活动,为古浪县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2024年5月,在蓟州区教育局和古浪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干部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中,作为主讲人之一,房继光以“立德树人守初心,三尺讲堂担使命”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围绕新时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适应与创新,用生动鲜活的教育事例,深入浅出地分享了“三全育人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的德育工作创新先进经验。讲座内容贴合实际、实用性强,为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蓟州经验,有效帮助参会人员明确成长方向、汲取先进理念,激励大家立足教学实践、投身教育创新。除了县级层面的经验分享,房继光还持续为古浪职专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结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助力工作室丰富教育内容,为师生搭建起实践学习的良好平台。
从初到古浪的“开拓者”,到留任坚守的“深耕者”,房继光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在教师队伍中传递教育的力量,在非遗传承中延续文化的血脉。她说:“教育帮扶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牵挂。只要古浪需要,我愿意一直做这里的‘教育摆渡人’。”这份坚守,不仅书写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更见证着津甘两地跨越山海的教育深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