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市播报> 正文内容
张掖甘州集体林改“点绿成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12:11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9日电(李景潮 姜烜维)“现在在金满园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50多块,一年综合收入能多挣4000到5000块!”近日,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村民查九妹在西梅种植基地分拣鲜果时,笑着算起了增收账。如今在甘州,像她这样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益的农户不在少数。近年来,甘州区以深化集体林改为抓手,破解林地管护难题、激活资源潜力、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张掖市集体林改重点区域,甘州区曾面临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林地“无人管、效益低”,以及早期测绘技术限制引发的林权权属不清、边界纠纷等问题。“过去林地浇水除草成本高,年轻人外出打工,林子慢慢就荒了,想搞林下养殖又怕林权有争议。”花寨乡西阳村副主任杨德喜的回忆,道出了曾经的困境。

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大口子林下养殖合作社在珍珠油杏林地内养殖乌鸡。 兰春 摄

  为破局,甘州区打出“精准确权+机制创新”组合拳。一方面组建区、镇、村三级工作专班,聘请第三方测绘机构整合多类数据,对15个乡镇集体林地逐宗核实,目前已完成244份权籍调查清理,颁发涉林不动产权登记证126本,认定集体林地2万亩,化解4起历史林权纠纷。另一方面创新“林地收益权共享”模式,引导农户将分散林地交由村集体或专业经营主体统一管理,农户凭收益权证按亩分红。“拿到证书后,我果断加入林下养殖合作社,现在每年养殖收入就多1万多元。”西阳村村民杨孝说。

  林改的核心在于“激活资源”,更在于“带动增收”。甘州区围绕“林”字做文章,推动林地资源从“生态存量”向“经济增量”转变。在产业培育上,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链,林下经济链: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推广“林菜共生”“林药复合”模式,带动群众参与林下种养,林下经济产值达1819万元。

  林产品加工链:支持张掖金满园农业科技公司建成千亩有机林果基地,培育珍珠油杏、西梅等品种,2025年相关果品产量达1600多吨,开发杏干、西梅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带动周边村民务工1万多人次。近期成熟的400多亩西梅,预计总产量800多吨,40%走鲜果订单,剩余用于加工零添加产品。森林文旅链:依托黑河林场、西城驿林场等资源,打造26个“林旅融合”产业点,2025年至今黑河林场仅森林旅游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卖风景”增收。

图为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金满园西梅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西梅。刘旭民 摄

  如今,甘州的集体林地已从“闲置资源”变身农户的“绿色银行”。“我们将持续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让每一寸林地都成为生态富民的‘金土地’。”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谢小龙表示。(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