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1日电 (富承璘 聂兵远)10月的甘肃民勤,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房前屋后堆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辣椒像红色的地毯铺满田野,小山似的茴香泛着油绿的光泽……一幅硕果累累的秋收画卷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观,而这幅画卷的背后,藏着满满的科技风。
10月上旬,位于民勤县薛百镇的金仓科技小院,玉米已经收割,这座“长”在田间的金仓科技小院分外醒目。镶嵌在大门上“厚植爱国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红色对联,仿佛诉说着这些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的决心。
在玉米收割地上,贺彬彬和她的三位同学,正在采取土样进行鲜土测试,四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身上满是阳光和泥土的印记,一点不像“城里娃”。
今年2月份,第一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漫天的风沙没有吓退他们,“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团旗下的宣誓成了此刻心中的最强音。
实验室不再是窗明几净的象牙之塔,而是风沙弥漫的田间地头。一体播种机在田间来回作业,“种、肥、膜一次成型,看似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可是这样作业究竟有没有弊端?”爱思考的“班头”贺彬彬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她就这样天天跟着看,似乎也没啥破绽。有一天,地头的一片地膜没有压实,她蹲下身子去压土,无意间她用手刨了刨种子,却没有发现肥料,又继续挖下去,结果用指头扣了一指多深的泥土才发现播下去的肥料。底肥是种子发芽后的最重要的“维生素”,就像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奶,如果不喂的嘴边怎能发挥肥作用?几个人一头扎进田间,白天盯机器记录数据,晚上翻资料讨论方案。“把施肥筒上调,是不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漆建全一句话点醒大家,说干就干,他们操着扳手,经过反复调试,终于让底肥在种子侧方最佳位置精准安家。
新苗出土后,叶片厚实、色泽鲜亮,种了一辈子庄家的李平春感叹道:“这年头种庄稼只会吃苦不行,得靠科技。”
他们的课题是“抑制剂高效应用”。刚开始,他们走村入户宣传抑制剂,村民不买账,觉得他们在搞推销。后来他们把村民请到了对比试验田,拔出几株使用脲酶抑制剂的玉米和没有使用抑制剂的玉米,一对比,使用抑制剂的玉米根系比对照组发达将近一倍,茎秆粗壮,株高足足高出20厘米。村民终于信了。
“以前还笑这些娃娃是‘推销员’,现在看来是我们老糊涂啦!”曾经揶揄他们的老乡,如今成了科技种植的“宣传员”。
“刚开始村民都说这些娃娃忽悠大家买抑制剂,后来实验结果摆在眼前,大家都抢着用!我粗略估计了一下,用了抑制剂,我的玉米比往年每亩地多收个100多元是没问题的。”在薛百镇张麻村的打麦场上,村书记赵多贵正在忙着买玉米。
如今,他们成了村民口中的“小科技”,谁家有了种植难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们聊聊。
今年,“金仓科技小院”在全县推广了10万亩地的试验田,涉及玉米、人参果、辣椒、葵花等16中常见的农作物,通过初步估产,增收效果明显。
化肥从自由挥发到科学抑制,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条“专家下沉,数据下乡,成果落地”的新路径,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更是一个连接科研院所和农民的“田间实验室”。民勤这座镶嵌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正卡点科技步伐,书写旱地农业奇迹,稳稳“种”出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