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地市播报> 正文内容
兰州红古聚力优化交通路网 打通城市发展“动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12:15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5日电(马瑞琪)全面加快道路提升民生工程建设,是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兰州红古区正以补短板、优网络、提效能等多维度的更新实践,打通一脉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城区路网。

  项目建设加速跑 畅行红古满负荷

  红古区坚持项目引领,以务实举措有序推进交通纾解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项目、红古园区山神沟至麦洞沟道路建设工程、X318窑街至乐山段提质改造项目、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新建项目、兰州市红古区山台地道路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等5个交通项目,总投资达7亿元,有力推动了兰州“西大门”全面提升。

  红古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座中四联”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功能明确、层次清晰、衔接顺畅的公路网体系。通过倒排工期,加快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山台地道路串联等4个在建交通工程,交通设施、通行策略得到显著优化。

  “我们将立足打造大通道、建设大枢纽、发展大交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区域系统发展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红古区交通局副局长李铭如是说。

  一条条农村路,连起的是一片片百姓心,小路大道,皆是执政为民的“初心答卷”。红古区坚持建养并重,实化工作举措,补齐短板弱项,精细化养护农村公路重点路段20公里,这一点一滴的建、管、养、运的协调推进,汇成了百姓通往的幸福地。

  为深化巩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和“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成效,红古区对重点养护的农村公路实施专业化集中管养,常态化开展路面清扫、整治路肩边坡、边沟清淤等安全隐患32处,并加大道路病害处治及预防养护力度。

  如今的红古,多了几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路网,让生活有了诗意、多了便利。一条条路网的背后,都是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一个个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从不同维度镌刻下红古发展的跨度与温度,为城市交通网络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生机活力。

  优化服务保通畅 护航群众便捷行

  为统筹推动交通综合大会战重点项目建设、国道109交通安全隐患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落细。红古区积极践行保障畅通的使命,紧盯S01河海高速公路项目服务保障,项目初步红线范围内征地拆迁、管线改迁等工作加快推进,确保了施工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达面。红古区主动协调,按期完成涩宁兰天然气管道保护性施工和220kV、10kV电力线路改迁,力争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10月底前建成通车。红古区正以拓宽服务边界为抓手,将暖心举措化作细密网络,以实际行动拉进与群众的距离。

  聚焦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升和群众出行急难愁盼问题,红古区着力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投放新能源定制公交40台,实施以旧换新货车13台,优化延伸公交线路2条,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规范客运经营行为,以更多方式的出行、更优品质的服务持续完善城乡客运。同时,健全寄递物流体系,建成标准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1个,高效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统筹解决了农民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和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难题。

  稳固防线筑安全 路保联动建堤坝

  围绕G6京藏高速海石湾出口、海窑隧道和川海大桥等重点点位,红古区采取定点执勤、流动巡查、夜间突击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交通领域项目联合安全检查19次、跨省联合治超行动16次,排查整改交通项目工地安全隐患15处,全面提升公路设施和公路运输等交通隐患。同时,严厉打击“三超一疲劳”、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持续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切实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按照“分类处置、依法拆除”的原则,对辖区G109和S233公路沿线的非公路标识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近期,执法人员连续多日分组、分区域对辖区路段沿线乱挂、乱堆的条幅,乱设的非公标志和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按照“整”在当前、“治”在长远,重点检查公路沿线桥梁桥面、涵洞、排水等,同步核查桥梁安全警示标志及附属设施完好率。

  针对发现的桥面破损、排水堵塞等隐患问题,及时反馈养护、施工责任单位进行整改,确保隐患动态清零,进一步提升了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累计清理路面非标牌33处,条幅7处,清理路面障碍27处,修复公路病害12处,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聚焦行业道路运输安全,红古区将持续强化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安全管控,持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回头看”,以“零容忍”态度对待隐患问题,坚决防范和遏制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群众平安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交通运输环境。(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