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0日电 (赵琼)从“孝善日”里的暖心陪伴到文化集市的烟火气,从田间地头的志愿服务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定西漳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枢纽,将文明实践与民生服务、基层治理、文化传承深度绑定,让文明之花在漳河两岸落地生根、灼灼绽放。
文明实践+精准服务,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志愿者不仅帮我打扫了屋子,还教我居家康复技巧,真是比亲人还贴心。”殪虎桥镇龙架月村82岁的李奶奶的感慨,道出了漳县群众对文明实践服务的真切认可。
漳县创新推出“网格化+铁脚板”服务机制,13个乡镇、140个村(社区)的实践阵地化身服务前沿,志愿者化身“移动网格员”,逐户摸排独居、失能等特殊群体需求,量身定制“一户一策”服务方案。
在“孝善日”的固定约定中,这份温暖被不断放大。马泉乡的“德润生日会”为70岁以上老人集体庆生,武当乡的医疗服务队每月上门为老人们义诊,24个互助幸福院与“爱心食堂”通过“就餐+送餐”模式,为700余名老人送上热饭暖汤。截至目前,全县参与孝善服务的志愿者超2000人次,服务老人家庭达800余户次,让文明实践既有政策温度,更具情感厚度。
文明实践+品牌矩阵,让服务更具辨识度
“结婚时没拍过照,没想到老了还能有这么体面的合影。”当马泉乡村民蔡玉堂接过“流动照相馆”志愿者送来的装裱合影时,双手不禁颤抖。这支由青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已在全县累计拍摄装裱照片3200余张,用镜头为留守老人、金婚夫妻定格幸福瞬间,更在拍摄间隙传递文明理念。
这一暖心项目正是漳县“1+N”志愿服务矩阵的缩影。如今,39个特色服务品牌构成的文明实践品牌库已初具规模:四族镇“巾帼红娘团”入选省级品牌库,为单身男女搭起缘分桥梁;金钟镇“爱心送餐”让热饭香飘邻里;盐井镇“一刻钟宣讲”将政策干货送到田间地头。这些品牌项目如同文明火种,让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文明实践+基层治理,用新风涵养民心
“现在彩礼降了,酒席简了,咱们过日子更轻松了。”四族村村民对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漳县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治理,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规范“一约四会”运行,出台彩礼“限高”、酒席“设限”标准,以“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新风尚破解陈规陋习。
在文明浸润下,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46904名注册志愿者组成1452支服务队,通过“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服务队派单”的“五单制”模式,全年开展活动超3000场次,服务时长突破7万小时。从“石榴杯”活动中的秩序维护,到“文明集市”里的非遗传承,志愿者的红色马甲已成为漳县最亮眼的文明符号。
文明实践+文化赋能,让新风浸润生活
“既能看书画展览,又能赏非遗技艺,这样的集市太热闹了!”在“秀美遮阳·文明集市”上,市民们穿梭于非遗展示区、文艺演出区,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而在“石崖寺花儿”会上,志愿者们一边开展交通劝导、垃圾清理,一边助力农特产品展销,让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同频共振。
硬件升级为文化传承筑牢根基。漳县投资60万元升级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配套建设棋牌室、图书室,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孝善家庭”“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更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理念融入日常,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文明生态。
如今的漳县,文明实践已如涓涓细流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从餐桌前的热饭到相册里的笑容,从彩礼单的“瘦身”到“文明集市”的文化传承,“文明实践+”正以多元融合之力,绘就一幅“老有颐养、邻里互助、民风醇厚”的民生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