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全链条发力筑牢防灾减灾“智慧盾牌”
“无人机高度80米,未发现异常,请指挥中心指示。”10月16日下午,金昌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操作着手中的控制器,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清晰地显示在便携式视频终端上。与此同时,这些画面正通过刚刚搭建的临时空中通信链路,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已收到画面,请继续监测。”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这是我市正在开展的应急指挥调度与森林火灾救援实战演练中的一幕。正值国际减灾宣传周与森林火灾高发期,一次看似简单的演习,却涵盖了对我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考验。
演练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动作娴熟地架设设备。短短十分钟内,一套完整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就已搭建完成。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它的摄像头不断调整角度,将现场画面、救援分布等关键信息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依据现场画面调配消防水车、应急物资,为制定灭火方案提供了精准依据。
这场高效联动的背后,是我市已建成的现代化应急通信体系。为提升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能力,我市投入273.9万元资金集中采购370MHz手持电台、卫星电话、无人机等各类应急通讯设备450余部,全面配发至市应急指挥部、相关重点单位及全市基层村(社区)和水库、林场,实现基层一线卫星电话和370MHz电台全覆盖,并与现有应急前突车、卫星便携站等设备互联互通。
依托全域覆盖的应急通信体系,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可实时掌握应急资源分布与灾害隐患,建立了完善的“市-县-乡-村”指挥通道,构建“监测-研判-调度-处置”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监测体系。在指挥中心,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指挥员正通过卫星电话与红山窑镇应急值班室连线。“你们那边今天天气如何?隐患点监测有没有异常?”“目前天气晴朗,三个监测点均已安排专人值守。”这样的对话,在定期的调度会上要在全市各个村镇重复数十次。
“立足‘全灾种、大应急’,我们持续完善常态与非常态下应急工作机制。”金昌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魏宇杰介绍说,市应急管理局会定期召开会商研判会议,发布精准的预警信息,尤其对于像红山窑之类地势较为复杂,易受灾的重点村镇,会根据当地天气变化提前布置监测任务并发布预警。今年以来,特别是在“7·17”“8·25”防汛关键时刻,市区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值守,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测体系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如果说高效的监测是防灾减灾的必要前提,应急物资储备则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记者走进市物资储备库内,帐篷、棉被等生活物资与灭火器、破拆工具等救援装备分类整齐、储备充足,可满足不同灾害救援需求。储备库建立定期检查、维护及更新制度,实时掌握物资状态,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快速调运,为抢险提供坚实保障。
魏宇杰说:“我们全面摸清全市企事业单位8类大型救援设备及物资信息,在乡镇(街道)前置储备了防洪抢险物资,确保基层应急物资就近可用。今年我们新增市级储备物资2.2万件,补充应急救援专业装备670套,全市各类救灾物资达到17.8万件。”
这场从天空到地面、从指挥中枢到基层末梢的高效协同,正是我市防灾减灾体系从“有”到“优”的生动缩影。精准的监测织就了一张全域覆盖的“感知网”;完备的储备则打造了一个随时可用的“能量站”,为救援提供硬核支撑。这一“软”“硬”的结合,共同构筑起守护城市安全和人民安宁的坚固盾牌。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我市正以日益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现代化的处突能力,展现出一座城市的韧性与担当,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