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1日电(燕比翼 彭婉婷)“以前种核桃都是‘各顾各’,行情好时抢着卖,行情差时堆着烂。现在加入产业联盟,技术有人教、标准有人定、销路有人找,今年50亩核桃比去年多赚了8万多!”站在自家核桃园里,陇南市成县陈院镇核桃种植大户杨永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正是成县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农区发展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成县紧扣“富民强村、和谐善治”目标,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产业振兴、文明培育、基层治理、空心村活化四大领域精准发力,实现了农区发展从“基础稳”到“活力强”的跨越。
党建嵌链:特色产业成为“增收引擎”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有出路。”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道出了关键。围绕核桃、蔬菜、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成县打破村域界限,组建6个跨村域、跨主体的产业联盟,以“技术共研、标准共定、品牌共塑、市场共拓”为原则,推动“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在索池镇索池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效显著。村党支部整合3个村的21万元资金,流转土地种植5亩优质葡萄。初果期亩产收入达8000余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11名群众就近务工,人均月工资约2800元。“以前在外打零工,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比啥都强。”村民支随娃满意地说。
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尤为关键。店村镇友联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小龙带头种植50亩辣椒、320亩大蒜,全程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他的基地今年累计带动1500人次务工,支付工资15万余元,使友联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果蔬种植专业村”。
党建润心:文明乡风铸就“软实力”
“以前光彩礼就要十几万,压力太大了。现在党员带头零彩礼、简办宴席,我们也轻松多了。”纸坊镇纸坊村村民张莉的感受,反映了移风易俗的成效。
成县坚持党员示范破题、阵地宣传造势、自治机制兜底,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宴席报备制度,带头践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从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到规范待客标准,一步步扭转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成为“内在自觉”。
在黄陈镇黄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艺汇演用方言小品、快板等接地气的形式传递文明理念,深受群众欢迎。全县依托27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49个实践广场(基地),通过“会议宣讲+微信群推送+文艺汇演+入户谈心”的方式,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制度保障让文明新风扎根。全县245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反对大操大办、禁止厚葬薄养”纳入核心内容;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党员担任负责人,对婚丧事宜实行全程监督。“上个月有村民办丧事,理事会提前提醒简办,节省了不少开支,既减负又促新风。”王磨镇王磨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钢柱说。
党建强基:基层治理转向“主动服务”
“以前反映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村里有‘说事点’,线上有‘说事群’,每月还有‘说事日’,问题很快就能解决。”沙坝镇村民闫金雄通过“民事直说”平台反映采摘劳力不足问题后,村党支部迅速组织人员帮忙采收,让他实现了丰收增收。
这是成县深化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缩影。全县搭建“村组说事点+线上说事群+每月说事日”平台,严格落实“说、议、办、督、评、复”闭环流程,确保群众“急难愁盼”有处说、有人办。今年以来,收集意见建议3300件,办结3150件,办结率超95%,满意度达96%,化解各类问题780余件。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离不开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成县列支200万元经费,新建1个、提升改造22个党群服务中心;培训党务工作者296名,组织1541名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和政策培训,有效提升了队伍素质。“经过培训,现在知道怎么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解决问题了。”镡河乡建村党支部书记佘美丽感慨道。
党建破题:“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面对“土地荒着,房子空着”的困境,成县通过党建引领,让“空心村”重现生机。
在城关镇北山村,330亩茭白田郁郁葱葱。通过青陇合作引进企业流转闲置土地,不仅让“沉睡资源”产生效益,还带动20余名群众务工。“土地租给企业有租金,打工还能赚钱,一年收入2万多。”村民闫永强说。
“空心村”活化的关键在人。成县通过政策扶持、情感联络、服务保障,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沙坝镇南飞飞回乡创办木器加工合作社,带动10余人就业。“党组织从场地到政策都给了很大帮助,让我创业更有信心。”目前,全县已有75个由返乡人员创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
同时,成县坚持“优中选优、人岗相适”,加强偏远村党组织书记调配,推进村“两委”干部“两强两化”。目前,全县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达81人,占比33.06%,为“空心村”治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头雁”。
从产业振兴到文明培育,从基层治理到空心村活化,成县以高质量党建为“金钥匙”,开启了农区发展的新篇章。如今,特色产业兴、文明新风浓、治理效能高、空心村变实,一幅“富民强村、和谐善治”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成县大地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