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2日电(关丽静 曹学忠 汤晓亮)在拉萨布达拉宫脚下,曾有一位背着菜筐的甘肃临夏县少年,名叫马帅布。他每天凌晨四点半踩着晨霜赶往批发市场,40年后,他已成为西藏临夏商会会长,名下酒店、公寓、茶楼总面积超1万平方米,更带领临夏乡亲在雪域高原闯出一片天。他的故事,藏着临夏商人“诚信做买卖,抱团闯天下”的创业密码。
20世纪80年代末,刚满17岁的马帅布揣着仅有的200元钱,从临夏老家来到拉萨。那时的拉萨广场还未修好,布达拉宫前的石阶成了他的第一个“摊位”。
“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在冲赛康市场的街边石阶上卖菜,一天就能挣百十来块。”回忆起最初的日子,马帅布语气平静。
为了生计,马帅布几乎尝试了所有能做的小生意,卖菜、摆地摊、做馍馍、开饭馆……资本微薄时,诚信就是他最大的本钱。“那个时候自己没有本钱,从临夏老板那里批发货物,把货卖掉以后再把钱拿给人家。”这份“按时还钱”的坚持,让他在小圈子里攒下了最初的信誉。
为寻找更多商机,他的脚步遍及亚东、日喀则的乡村。每天凌晨四点半就从批发市场进货,在街边石阶上卖菜,架子车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承载着他吃苦耐劳的创业劲头,为他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创业过程中,马帅布曾遭遇重大挫折。初期涉足虫草、羊绒、古钱币等生意时,受市场价格暴跌影响,他不仅赔光积蓄,还欠下外债。
“最困难的时候,二十天没敢出门,焦虑得头发掉了一大块。”就在他陷入绝望时,一位朋友递来4000元并鼓励:“你在做生意方面有毅力,也细心,藏族朋友也信任你,肯定能东山再起。”为了家庭和孩子,他振作起来重新投身药材生意,半年内便还清所有债务。
此次低谷经历,让马帅布对“诚信”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他始终将其作为经营的核心准则。这份坚持,从与之合作30年的拉萨藏族商户江村的话中可得到印证:“马总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把虫草欠给他,他说话算话,从来没有差过账,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日子渐渐好起来后,马帅布并没有忘记乡亲。在他的酒店和公寓里,都有临夏人的身影,这些岗位为老乡们提供了安稳的生计。他还特意从临夏老家带来啤特果树苗,如今树苗已挂果,让在藏的临夏人能在雪域高原触摸到家乡的味道。“临夏人来这里做生意,住到这里以后,就好像来到了自己的老家一样。”马帅布说道。
在马帅布的带动下,亲戚和同乡也纷纷来西藏扎根。他的侄儿马云20多岁就来到拉萨,在虫草行业里摸爬滚打,如今已能慢慢接手虫草生意,“这个市场里有很多村里人,我们一起抱团发展,大家都能挣上钱”。
随着在西藏临夏商人越来越多,2013年6月,在临夏县官方支持下,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临夏商会,马帅布也成为商会的第二任会长。“我们成立商会的意义就是抱团发展,1个人搬不动的东西,10个人一起搬就很轻松。有的人有钱找不到生意,有的人找到生意又没有钱,商会就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商会成了临商人在西藏的“娘家”。
“成立时80%至90%的会员都是临夏县籍商人,业务涵盖中药材、酒店、商场、物流、餐饮等多个领域。”据临夏县驻拉萨市劳务输出工作站站长马文元介绍,截至目前临夏县在藏商人已经达到了7万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这背后离不开马帅布等在藏知名企业家的带动。
40年过去,马帅布的生意从“小打小闹”走向多元发展,但他始终记得“诚信做买卖,抱团闯天下”的初心,在他看来,这是临商人在西藏创业最核心的精神。
“信任比什么都值钱,不能做一锤子买卖;给别人留利润空间,自己才能长久挣钱。”如今年过五旬的马帅布,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承上,“商会成立以后,我作为会长的责任就是把从商得出的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传给年轻人,把信任这两个字留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