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旅游> 正文内容
海外华媒兰州行:这项系统何以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16:04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2日电(刘潇 史静静)10月22日,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陶园街。这条始于晚清的街巷,一边连着黄河的碧波,一边枕着千年的梨园,把“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生态之美、农耕之韵与乡村之暖,酿成了一坛让人沉醉的“黄河风情酒”。

图为秋日的兰州市皋兰县什川古梨园。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什川的底气,藏在每一棵古梨树下。

  今年5月,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梨园里保存着9423棵百年古梨,其中2600多棵树龄超300年,最老的梨树已历经500余年,仍能年产千斤果实。漫步陶园街,脚下是黄河纤道的旧痕,眼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民居与灌渠错落,古梨与水车相望,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图为航拍的什川古梨园。(资料图)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当地先民在漫长的梨园生产管理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了“天把式”高空作业和高杆吊枝等独特农作法,掸花震虫和烟汁杀虫等绿色植保措施,复合种养、以水带肥等生态庭院模式,以及土窖贮藏的传统保鲜方式。

10月22日,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陶园街。 刘潇 摄

  街巷里的每一处都藏着“故事密码”。明代嘉靖年间的古水车,曾为梨园灌溉效力300年,见证了旱地变良田的变迁;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年近古稀的魏周彦老人收藏的云梯戗杆、风车斗升,诉说着老辈人的耕种智慧;墙上的彩绘格外特别,本地艺人把魏氏文化、梨园四季画在砖上,连“文人墨客咏什川”的诗词都成了风景线。最热闹的当属“古梨树下说事情”的场地,村民们围坐在老梨树下,聊政策、谈发展、解矛盾,比会议室更自在,比邻里闲聊更实在。

10月22日,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陶园街。 刘潇 摄

  这里的“好玩”不止于看景。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能体验户外拓展,读懂农耕知识;农家乐里,软儿梨、白凤桃的香甜能留住食客的胃,“兰州本土哈根达斯”软儿梨更是凭一口冰爽圈粉无数;果农们踩着“天把式”云梯修剪梨树,这门省级非遗技艺,至今仍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梨园功夫”。

10月22日,来自加拿大、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融合采访团走进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陶园街。 刘潇 摄

  为了守护这份珍贵,什川有自己的“保护经”:每棵古梨都有“身份证”,扫码就能查编号、管护人;《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让保护有法可依,每年1760余份管护协议压实责任。如今,陶园街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是村民的幸福家园——庭院经济让收入翻番,移风易俗宣传栏扮靓乡村,“梨韵什川”的画卷正越画越美。

  从百年梨园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陶园街巷到农文旅融合,兰州什川用黄河水滋养的生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完)

【编辑:杨娜】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202103428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