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3日电 (李小琴 安敏)从哈毛公路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硬化村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房前花木点缀,“清凉大红沟、武威后花园”的宜人意境扑面而来。
近年来,大红沟镇紧抓文旅融合发展机遇,聚焦产业培育与民生增收,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提质、农民增收、文旅繁荣。
产业升级:从“传统耕作”到“融合经济”
走进大红沟镇食用菌产业园,菌棚整齐排列,菌香四溢。天祝钰轩菌业负责人张景旭算了一笔账:“今年新建60座菌棚,每座净收入约1万元,比传统作物翻了几番。每个达标菌棒还有1.2元补助,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难题,大红沟打破思维定式,提出“东西融合互补”模式:东片四村发展特色种植和舍饲养殖,西片四村推广天华肉羊与白牦牛育种。通过产业联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突破4000亩,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高原夏菜产量倍增,牛羊饲养量达9.85万头(只),建成8个产业示范点,推动产业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型。
产业活力离不开“头雁”引领与技术支撑。据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登霞介绍,2025年全镇开展种养业培训10场,组织观摩学习5场,基本覆盖所有种植能手和养殖大户,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文旅融合:从“单一景点”到“全域体验”
大红沟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季文旅新格局。在“红色私塾·绿色家园”乡村记忆展览馆,聆听梅氏夫妇救助西路红军的感人故事;在大红沟生态度假村,体验民宿、烧烤与露营的乐趣……处处尽显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通过镇村筹资、帮扶单位支持,东片四村打造8家农家乐,让游客“吃”得美味;建设生态度假村,让游客“住”得舒心;配套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和指示牌,让游客“行”得便捷;串联红沟寺院、马路沟等景点,让游客“游”得尽兴;开发菜籽油、野生山菌、手工艺品等10余种特产,让游客“购”得满意;举办乡村旅游推介会暨全民健身登山大会,让游客“娱”得精彩。
据统计,今年大红沟镇已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50万元。文旅产业正成为小镇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改善:从“资源沉睡”到“价值变现”
大红沟镇积极探索资源盘活路径,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财富”。通过激活60余亩闲置山林,打造大红沟生态度假村,使其成为区域旅游新地标。大沟村狍鹿台组的“星空屋”和流动餐车与油菜花海深度融合,成为网红打卡地。红沟寺村、东圈湾村和西顶村整合帮扶车间、小木屋、草原等资源,通过统一流转和市场化运营,拓宽村集体经济渠道。
“我在高原夏菜示范点务工,一天挣13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加上土地流转费,从‘看天吃饭’到‘四季有活干’,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务工人员张菊英说。
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大红沟镇创造就业岗位90个,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采用“固定岗位+灵活用工”模式,实现日均收入150元,年度人均增收1.8万元。依托“以工代训”,一批普通务工者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带动效应。
今日的大红沟镇,正以农文旅融合的澎湃动能,完成一场精彩的“蝶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