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3日电(韩佳蓉)在甘肃祁连山深处,穆巧玲踩着雨后半化的泥土,胶鞋陷进泥里。她弯腰拨开青海云杉的枝叶,手指划过树皮,目光扫过每一根针叶。“得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树的长势要记下来。”这位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塔尔沟资源管护站的护林员,每月要巡山22到23天。
不远处,她的丈夫苗毓鑫蹲在草地上,手握测土仪,记录着草场数据。作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塔尔沟科研试验站的站长,他指着一片绿意渐浓的草场说:“这里曾是过度放牧造成的退化草场,现在修复好了。”
这对“林二代”夫妻,已在祁连山守护了25年。穆巧玲1999年成为护林员,苗毓鑫继承父辈事业扎根科研。2002年国庆,经人介绍相识;2003年国庆,他们结婚。
“那时他在塔尔沟自然保护站,我在西水生态站。”穆巧玲回忆,“见面不容易。交通不便,他有时坐摩托,有时搭顺车来看我。没有通讯设备,他要跑五公里到大峪口水库,用固定电话给我打。”
苗毓鑫补充:“我从小在山里长到4岁,后来回到城里上学,又回到山里工作,感觉亲切。虽然条件苦,但心里踏实。”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只有跑五公里打电话的坚持;没有贵重礼物,却有半夜搭煤车翻山探病的真心。穆巧玲怀孕时,苗毓鑫常半夜搭拉煤车下山,看一眼妻女,天不亮又赶回站里。
如今,穆巧玲九成工作是护林防火,兼管生态监测和病虫害防治。每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是防火期,“必须绷紧弦”。她欣慰地说:“以前有偷砍木头、挖虫草的,现在禁牧了,生态好太多。”
苗毓鑫的科研工作从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的子代测定选优,扩展到乡土草种引种驯化和退化草地修复。“参与过十几项科研项目。”他说,以前做实验要24小时定表观测,现在设备自动测,方便多了。
2020年夏天,苗毓鑫差点倒下。他在站上忙活,拉旋耕机想一天干完活,用力过猛导致肺出血,血积在胸腔。他没告诉妻子,扛了半个月,直到发高烧起不来。送到医院时,胸腔里的血已化脓。在地区医院20天没好转,转到兰州住院10天。
“他吐血喷得墙上、小便池都是,还想找拖把擦。”穆巧玲红着眼说,“大夫每天叫我去办公室说病情。我不敢在他跟前哭,只能到走廊里偷偷哭。他跟我说‘买了保险,留了钱’。我说我要的不是钱,是健全的家。”
如今,女儿21岁,上大三。“孩子从小没让我们操过心,这是最幸福的事。”穆巧玲说。不过她也坦言:“陪伴,这俩字对我来说太奢侈。我最希望他能请带薪休假,领我和孩子出去转转。”
苗毓鑫知道亏欠家人:“我会尽我所能一点一点弥补,对娃娃的、对她的、对父母的。只要我能做到,就100%努力。”
穆巧玲对丈夫说:“多陪陪我、孩子和父母。工作是一方面,但健康最重要。”
苗毓鑫则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生态保护:“新招的年轻人思想、能力、科研能力都比我们那时强很多。有他们在,祁连山保护事业会越来越好。”
还有7年退休的穆巧玲说:“最大愿望是这7年安安全全,守好这片林子。”他们期待将来带孩子和孙辈来山上转转,“那时候,心里的成就感肯定满得装不下”。
祁连山的风吹过云杉枝叶,吹过夫妻俩留在山中的脚印。这条路难走,这份坚守不易,但只要两人并肩,青山就会一直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