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5日电 (张瀚之 刘薛梅 路晓瑛)在兰州城关区,一所年轻的学校正以其蓬勃的朝气与鲜明的特色,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近日,城关区扬帆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倩向记者生动阐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路径,描绘了一幅师生共进、生命生长的教育画卷。
扬帆小学的诞生,源于甘肃“出城入园”的政策机遇。该校成立于2018年4月,由原甘肃省经济贸易学校旧址移交一只船小学创办,并于2023年3月正式独立定名。王倩说,“这标志着扬帆小学传承了一只船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启了独立发展与特色创建的新征程。”
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自一支卓越的教师团队。扬帆小学71名教师中,省、市、区级骨干及教学新秀占比超40%。这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队伍,是保障教育质量、实现特色发展的底气所在。
围绕“为了每个生命的积蓄生长”的核心理念,学校构建了独特的“帆课程”体系。王倩详解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通过五目四类课程,旨在培养兼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的扬帆少年。”
该校一年级的班主任芦晓丽,拥有二十几年教学经验,她时常巧用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口令”,让孩子们很快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芦晓丽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文字活起来,让孩子玩进去”。“我从不把生字、词语看作需要死记硬背的符号,而是把它们当作可以看、可以听、甚至可以表演的‘玩具’。”她说。
在课堂主阵地,学校着力构建“思扬课堂”。“思”在引导质疑探究,提升思维品质;“扬”在多维助力素养飞扬。学校通过“三思五步”教学法和“教学评一体化”,以实现“思维进阶、素养飞扬”的目标。
此外,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课程”“1341”科学课程以及“四育劳动+”课程,将五育并举深度融入全过程,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全面发展的双向赋能。
在学生品格塑造上,学校构建了“一核三全四维”大思政教育体系。王倩说,“学校形成‘红色+’思政新模式,通过课程与活动双轮驱动,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各学科,在孩子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为教师还规划了“启帆启航、扬帆奋进、满帆驰骋、挂帆引航”四阶段成长路径。通过“青蓝工程”“三课研讨”以及“课、研、训、赛”主题教研,搭建全周期培养体系,全面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助力教师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好老师。
在扬帆小学,英语课堂远不止于单词和语法。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维度。卢丹老师擅长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孩子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深切地认同本国文化。
她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学习“Transportation”(交通工具)单元时,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还有哪些特殊的出行方式?”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船、沙漠中的骆驼、泰国的大象、雪地的雪橇,甚至了解到中国某些地区孩子需要依靠索桥上学。这样的学习,不仅习得了语言,更打开了眼界,真正让知识“活”了起来。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王倩强调,学校创新性地以“修师德、树师风、练师能、铸师魂、圆师梦”的“五师建设”为核心,打造有“情怀心、专业骨、创新魂”的教师队伍。
“扬帆”不仅是校名,更是其贯穿始终的文化意象和行动哲学。从“帆课程”体系、教师“四阶段”成长路径(启帆、扬帆、满帆、挂帆),到“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愿景,整个学校的发展脉络与航海意象深度绑定,展现出统一的品牌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这位掌舵者王倩的引领下,扬帆小学正以其清晰的航向与饱满的动能,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全速前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