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8日电 (褚翊超)汭河清波流淌,经城乡供水管网汇入泾川千家万户;北部塬区灌溉系统精准调度,滋养万亩良田。五年来,泾川水利人以水为笔,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推进水资源管控、供水保障、水生态治理及智慧水利建设,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水答卷”。“更稳定的水源、更安心的防洪、更清澈的河湖,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泾川县水务局局长张静平说。
重点工程提速,筑牢用水保障
刘李河水库主体工程已建成蓄水,正推进收尾工作。这座总库容335.7万立方米的水库,每年可为北部塬区提供288.9万立方米用水,惠及9.72万群众与1.2万亩农田。同期,北部塬区供水保障工程主体也已完工。这些工程是泾川县“十四五”10项重点水利项目的一部分,全县水利工程总投资达6.43亿元。通过推进黑河梁河大桥至响河段河堤治理、涧河沟防洪治理等项目,区域水源保障与防洪能力全面提升。
节水增效常态,优化用水方式
在水源保障基础上,泾川县同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五年来,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052.4万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61,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我们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节水技术,让每一方水都用在刀刃上。”泾川县水务局水政水资源股干部张琴表示。
农村供水全覆盖,幸福水入万家
丰台镇村民李秀兰拧开水龙头,清澈自来水便流淌而出。“过去喝井水,旱天常断流,现在洗衣、做饭、洗澡都方便。”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泾川县建成6处骨干水源工程、62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铺设管道4347.89公里,实现自来水通村率100%。南部水厂负责人杨文锁介绍说,水厂安装18套视频监控,划定水源保护区,建设水质检测中心,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推行“两部制”水价与计量收费,既保障工程长效运行,也提升用水户节约意识。
防汛抗旱织网,预警直达指尖
去年汛期,太平镇防汛责任人曹小荣收到县水旱灾害防御平台预警短信后,立即组织河道巡查、转移沿岸群众。“手机一响就知雨情水情,心里有底。”五年来,泾川县新建堤防11.75公里,建成覆盖14个乡镇212个村的监测预警平台,累计发布预警信息4万余条,实现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我们紧盯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落实‘四预’措施,守护群众安全。”泾川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吕军强说。
河湖治理添绿,清水绿岸成常态
“以前河道杂草丛生,现在成了美丽幸福河湖,散步的人多了。”河长制巡河员李宏伟感慨道。泾川县通过“一河一策”治理、“清四乱”常态化推进,完成多段市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在汭河岸边散步的刘小红说:“水清了,岸绿了,河边走走心情都好。”目前,全县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还在推进国家级汭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推动水生态持续向好。
智慧水利赋能,监管服务高效
泾川县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各水源地、用水户数据。“我们安装209套在线计量设备,对50个取水户精准监管,主要用水户监管率达100%。”泾川县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张俊生介绍说。借助智慧水利平台,全县实现重大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100%覆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度等业务全面迈向数字化管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