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9日电 (王永辉 赵鹏)金秋时节,甘肃庆阳层层叠叠的梯田泛起青浪,抽油机在绿树掩映下匀速转动。这里是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的“主战场”——合水油田。从昔日“黄土裸露、井站零散”的老油田,到如今“油井隐于绿、站点嵌于林”的生态油田,采油十二厂用十年光阴,在黄土塬上绘就了一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赢”的绿色画卷。近日,该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成为今年中国石油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为石油行业“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写下生动注脚。
护绿:以技术创新为笔,重绘生态底色
站在合H9平台远眺,24口抽油机呈扇形均匀分布,地面占地仅39亩——相当于传统布井方式的十分之一。“过去单井占地5~8亩,现在通过丛式建井、立体建站,‘开发不毁绿’刻进了设计标准。”采油十二厂地质研究所所长王磊介绍说,近年来,该厂以“少占地”“少扰动”为目标,推广大井丛、立体式、集约化开发模式,让油井“集中落户”,把更多空间留给生态。
技术创新是护绿的关键支撑。该厂工艺研究的工程师创新提出“井站合建”方案:将计量站、注水站与井组“打包”设计,原本分散的3~5个井场合并为1个,地面设施减少40%。庄205井场就是典型—20台抽油机共享一座智能控制平台,过去需5名巡井工的区块,现在1人即可完成巡检。“设备集中了,效率提升了,连麻雀都爱来筑巢。”巡井工老张翻着手机里的鸟窝照片说。
如果说集约化开发是“做减法”,主动退出则是“做乘法”。2020年以来,采油十二厂陆续关停33口低效油水井、退出73座井场和144座场站,腾出220亩土地种植沙棘、油松和国槐,栽下5400株乔木。生产运行部主任李阳说,前庄区块的旧井场已被沙棘林覆盖,秋季红果挂枝,成了村民的“致富林”。
采油十二厂用技术创新和理念升级,为黄土塬生态保护注入强劲动能。该厂厂长王建军对此有更深的认识:“护绿不是开发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扩绿:以系统思维为策,织就生态网络
走进固城作业区的山城堡井站,井场边的空地上油松与紫花苜蓿错落分布,绿色成为主题。“我们的目标是‘无井不绿、无站不美、无水不清、无路不荫’。”基建工程部主任陈芳介绍说,近年来,采油十二厂将绿化纳入油田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井位选址到站库设计,每个环节都融入生态考量。
站库绿化推行“一区域一景观”:庄一联合站利用废弃油泥池改造人工湖,种植芦苇、睡莲净化雨水,成了员工“打卡点”;太白梁作业区打造“阶梯式绿化带”,种植柠条、沙柳形成“乔木遮阴、灌木固土、草本护坡”的立体生态。近五年,该厂累计种植树木3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300亩,建成碳汇林、生态林等1500亩,油区可绿化率达97%以上,水土流失率下降60%。
“绿”更激活了“生态经济”。吉岘作业区利用井场空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黄芪、板蓝根;太白镇村民依托油区绿化林发展生态养殖,散养土鸡蛋供不应求。“以前怕油田占土地,现在才知石油人帮我们种出‘绿色银行’。”太白镇村民赵大爷家中的5亩林地去年卖沙棘果收入8000多元。
从“黄土漫天”到“绿意满川”,采油十二厂让油区成为“员工幸福家园、村民增收宝地。”
兴绿: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激活绿色动能
在采油十二厂的伴生气处理站,银色管道纵横交错,天然气经净化后,一部分输入周边村庄管网,另一部分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外销。“过去伴生气多直接燃烧,现在年处理能力1.7亿方,相当于年减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刘军介绍说,该厂13套伴生气处理装置,年创产值超4亿元。
水资源短缺是陇东“老大难”,采油十二厂“变废为宝”建成采出水回注系统,将每年550万立方米采出水100%回注地下,既解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难题,又少打水源井150口,节约成本7000多万元。“每天回注的1.5万立方米清洁水,足够百万人口城市用一天。”工艺所负责人说。
在“兴绿”路上,采油十二厂还在探索新路径:178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生产绿电3150万度;电驱钻井、零碳采油等技术推广,让“零污染修井”从概念变现实;员工自发成立的“绿动”志愿者团队,每年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活动,将环保融入日常。
从“黑色能源”到“绿色家园”,采油十二厂从“先开发后治理”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增绿”。正如该厂党委书记李华所说:“黄土塬不仅是石油富集区,更是生态脆弱区。守护绿水青山,是石油人的责任,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承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