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2日电 (张容煌 孙燕燕 王强年)在金昌经开区金水新区,一家由房企与四星级酒店联手打造的社区食堂,正成为串联“一老一小”与产业工人的“暖心枢纽”。这里不仅有明厨亮灶下的近百种菜品,更有75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的民生温度;既是小区居民的“幸福餐桌”,也是园区万余名产业工人的“能量补给站”。
这场以“房企+酒店”模式破解“一日三餐”刚需的实践,正成为金昌经开区推动产城融合、补齐服务短板的生动注脚。

民生场景 从“吃饭难”到“吃出幸福感”
正午时分,金水天城社区食堂内烟火气十足。餐台旁,周边企业职工有序挑选菜品;几张贴有“老人专座”的餐桌前,75岁的冯宏庆老人正用餐:“一天三餐免费,走几步就到,菜品又香又全,比家里还方便。”
几位刚跳完广场舞的阿姨举着手机拍照,要给儿女“炫耀”这份便利——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做饭耗时”的难题,更成了社交互动的“暖心驿站”。
食堂的温暖不止于堂食。临近午餐时段,金水天城小区物业经理赵雪琴熟练地将鸡肉块、白菜、鱼香肉丝等菜品装入保温餐盒,送往75岁的孟兆珍老两口家中。“知道您爱吃软和的,特意多装了土豆丝。”赵雪琴边打开餐盒边唠家常,老人拉着她的手感慨:“不想做饭就去食堂,还能和老伙计聊天,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
这份贴心源于食堂与物业联动的服务机制。赵雪琴介绍说,小区专门建立“老年服务群”,针对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遇恶劣天气或行动不便时,由物业与食堂联合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而在价格上,食堂的“梯度惠民”政策更显诚意,75岁以上老人全免费,1.1米以下儿童享优惠,小区业主每餐再减2元。自10月25日起,食堂还新增自助饺子、火锅等餐品,进一步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模式创新 “房企+酒店”的品质与性价比平衡术
这家每日三餐可接待1300余人的社区食堂,背后是金昌宇汇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金汇国际酒店的“跨界合作”。不同于传统社区食堂,其核心创新在于“用四星级酒店的品质,卖社区食堂的价格”。
“我们利用酒店的专业厨卫设施与管理标准,搭配房企的社区资源整合能力,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保证了餐饮品质。”金昌宇汇文化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发寿解释,食堂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制作均遵循酒店标准,却通过规模化运营与精准定价,让民生服务“接地气”。
这种模式精准击中了两类人群的痛点:对小区住户而言,破解了“家中老人吃饭难、做饭耗时”的日常困扰;对园区产业工人来说,填补了“去市区就餐远、外卖配送不到”的刚需。金川公司职工陈佳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以前点外卖贵,去市区又远,现在19.9元能吃自助餐,种类多还省钱,这里的生活气息特别好。”

产城融合 从“一餐饭”到“15分钟便民圈”
社区食堂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金昌经开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补齐产城融合短板的缩影。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金昌经开区近年来聚焦金水新区“综合服务区”定位,针对园区“一万名产业工人+千余户居民”的用餐需求,引入宇汇置业开发金水天城小区,并推动其与金汇国际酒店合作开办食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吃饭难”的民生问题,更填补了园区现代服务功能的空白——此前,金水新区因生活性服务业配套不足,职工与居民的日常需求难以满足。
“我们正推动金水新区具备发展优势的企业转型,将其打造为产城融合的新载体。”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食堂的设立,是新区“补短板、强服务”的关键一步:通过满足“一日三餐”的基础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让产业工人“留得住、过得好”,让居民“住得舒、享便利”。

杨发寿则将食堂的定位看得更远:“它不只是餐厅,更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节点,是社区服务的平台和温暖的传递站。”未来,食堂还将完善家属订餐等服务,持续探索“房企+酒店”模式的可持续性,为经开区的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注入更多活力。
从“一顿热饭”到“一种生活方式”,从“模式创新”到“产城融合”,金昌经开区的社区食堂,不仅补齐了民生服务的短板,更成为推动产城融合、构建宜居社区的重要载体。正如杨发寿所说:“我们有信心将服务百姓的好事持续经营好,为区域发展和产城融合贡献更多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