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6日电 “十四五”收官在即,甘肃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办“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议披露,五年来甘肃在生态保护、民生保障、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多点突破、全域发力,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以坚实步伐书写了新时代甘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生态保护筑牢安全屏障 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甘肃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的答卷。全省构建“地面监测+高空探测”立体化沙尘监测体系,建成149个省控以上空气质量自动站,实现省市县及重点乡镇全覆盖,环境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植被盖度提升2.9个百分点,雪豹、金雕等珍稀动物频繁出镜,被生态环境部誉为生态修复治理“博物馆”。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累计完成修复治理16.85万公顷,出境流量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29倍,湿地保护率达41.08%,尕海湖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武威市治理沙化土地386.5万亩,成功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青土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7.65平方公里;陇南市森林覆盖率达45.27%,位居全省首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全国推广。
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Ⅱ类,流域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0.25%,真正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
民生保障提质增效 幸福底色愈发鲜明
五年来,甘肃始终把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民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在社会保障领域,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6.7%和26.9%,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增长34.7%和29.9%,180.18万城乡低保对象、10.98万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8620家,床位11.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5%,52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投入使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嘉峪关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整市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的地级市;甘南州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两年大幅增长,陇南师专成功升本填补当地本科教育空白。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嘉峪关每万人三甲医院数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配备率100%,实现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
产业转型多点突破 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面对转型发展重任,甘肃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农业领域,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254亿元,原原种年生产能力接近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定西宽粉”年产能3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中国薯都”;张掖玉米制种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品牌价值192.4亿元,筑牢国家种业安全屏障;陇南油橄榄产业四项指标全国第一,“武都花椒”品牌价值超39亿元。
工业转型成效显著,白银市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较“十三五”末翻倍,50吨精碲生产线、电子级氟化锂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张掖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文旅融合焕发新机,“黄河之上?多彩白银”“圣境甘南?心灵之旅”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甘南2025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2901.4万人次,旅游收入155.3亿元;扎尕那获评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官鹅沟、冶力关成功创建5A级景区,让“诗与远方”走进民众生活。
区域发展协同并进 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从河西走廊到陇东大地,甘肃各地立足区位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嘉峪关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至1.8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三,通过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培育特色消费场景,实现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甘南“井”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夏河机场旅客吞吐量大幅增长;全省水利投资完成1000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3%,省级水网体系加快构建,年供水能力达162.19亿立方米。改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水利领域5个PPP项目总投资51.27亿元,形成“建设—运维—效益释放”闭环;陇南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118%,数字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结对帮扶 爱心甘肃”工程促成25.1万名干部与26.6万名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帮办实事近60万件。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甘肃将继续坚守生态安全屏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