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观陇视频号每周一词(语)陇原通联滚动新闻中新专题·医者说·名师面对面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 正文内容
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傩舞:尽显西羌遗韵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2日 1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图为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表演傩舞。(资料图) 侯奇志 摄

  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 (艾庆龙)“独眼狐狸”“长须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姬永顺和众人整理完傩面具,交流着“社火”展演过程中的经验。

  傩舞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的记载,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永靖古称“西羌”之地,是古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交通节点,永靖傩舞包容了萨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汉族等多种文化,具有扬武性、原始性、艺术性特点。2007年,永靖县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8年,“七月跳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60多人组成。通常,表演不在舞台而在平地上演出。”作为傩舞省级传承人的姬永顺介绍说,傩舞大多剧目为哑剧,一举一动全听锣鼓点和笛音指挥,武戏以锣鼓伴奏,文戏以笛子伴奏,音乐曲调和古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一样。

  姬永顺说,永靖傩舞创设之初,因每年农历七月进行表演,又称为“七月跳会”。据明《河州志》记载,每当丰收年景,当地便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村口有一座“中国傩舞之乡”的仿古牌坊门,村内有一处傩舞广场,还建有“傩舞展览馆”,傩文化氛围浓厚。

  胜利村村民潘树录表示,永靖傩舞表演不再仅局限于当地,村庄傩舞队先后在北京、江西等地表演。随着知名度提升,每年春节,傩舞队都要和各乡镇的秧歌队一起进县城表演,送祝福。

  作为永靖傩舞传承人的潘树录,在闲暇时间,会给年轻人手把手教授傩舞表演技巧。虽已有20多名徒弟,但由于大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他对于其传承发展很是担忧。

  近年来,胜利村被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也因傩文化吸引不少游客。同时,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永靖官方还将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原生态保护点,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发现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编排了精彩的傩舞戏《三皇鼓舞》。(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