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14日电 从敦煌石窟的千年佛光到皮影戏的光影流转,从柏林推介会的海外飘香到非遗工坊的烟火人间,这片承载着丝路文明与黄河文化的土地,正以多元姿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文物活化:让历史遗产“活起来”
甘肃是文物大省,厚重的历史遗存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滋养。近期,一系列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让沉睡的国宝走出库房、走进大众视野。在北京举办的“如是莫高”大展上,敦煌文物跨时空“重聚”,其中《灸法图》等珍贵文物引发广泛关注,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古代医学与艺术的交融魅力。
与此同时,河西走廊上的金塔寺石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东方飞天艺术的精华所在,其精美的壁画与雕塑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成为研究丝路佛教艺术的重要实证。
在武威,国宝彩绘漆木鸩通过专题解读,让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跨越千年依然鲜活。这件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观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感悟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文物保护并非束之高阁,而是在合理利用中实现永续传承,甘肃通过展览展示、学术研究、数字传播等多种方式,让历史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非遗焕新:传统技艺“潮起来”
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近期,甘肃各地非遗项目打破传统边界,以年轻化、生活化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实现“老树发新芽”。被誉为“中国皮影之乡”的庆阳环县,将皮影戏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演绎政策法规、邻里故事,让非遗成为传递民情、化解矛盾的文化桥梁,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酒泉的非遗面塑、蒸制技艺则在“十四五”期间焕发新生,“巧手捏聚烟火,非遗蒸暖人心”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生动写照。这些承载着地域记忆的传统技艺,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更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富民产业。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甘肃非遗正加速“破圈”,从博物馆的展示品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文旅融合:山水人文“火起来”
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与生态资源,甘肃文旅融合持续走深走实,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兰州什川的万亩梨园在深秋时节红似火,第二届“梨园红叶”采风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将自然景观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让梨园不仅是果林,更成为文旅融合的特色IP。永靖县举办的第17届“吧咪山登山比赛”,以体育赛事为纽带,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出兼具健身与观光价值的文旅品牌。
宕昌县深挖古道红路资源,激活山水灵韵中的“文化脐带”,将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红色历史的厚重。高台县则凭借祁连山生态优势,让乡村旅游“多点开花”,实现了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从黄河之滨到祁连山下,甘肃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传播:陇原声音“走出去”
立足丝路枢纽优势,甘肃文化正加速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甘肃文旅宣传推介会”,成为陇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展示独特的文旅资源与民俗风情,让欧洲观众感受到甘肃的独特魅力,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友谊桥梁。与此同时,“陇上传媒人书享计划”正式启动,为文化传播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助力陇原文化故事更好地被讲述、被听见。
在省内,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化,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敦煌市不断完善文化惠民举措,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市民与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兰州七里河着力唱好“黄河大合唱”,将黄河文化融入城市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让黄河之滨成为展示甘肃文化的生动舞台。
从文物保护到非遗创新,从文旅融合到文化传播,甘肃文化发展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甘肃将继续深耕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让更多陇原文化符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