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观陇视频号每周一词(语)陇原通联滚动新闻中新专题·医者说·名师面对面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 正文内容
甘肃武山“引水上山”旱地变粮仓 年增粮食蔬果逾600吨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09: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图为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东梁渠。(资料图) 天水市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 (崔琳 韦晨灿 赵岚)千百年来,地处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东梁山流传着“穷北山,富南山,苦熬不过东梁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的民谣。然而如今,东梁灌区却成为当地山区农业生产最发达、经济条件最好的区域。

  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得益于,1956年武山民众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把水引上海拔1920米的高山,建成36.6公里长的东梁渠。这使干旱山区15000多亩农田摆脱干旱,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坐落在山梁上的23个村庄2万多人受益。

  时任开渠技术员的陶五成,至今还对建设者刻凿在东梁渠渠首石崖上的标语“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记忆犹新。他介绍说,在当年无经验、技术资料无参考、建筑材料缺乏的艰难条件下,他们采用草皮裹石头堵流沙,柳条编筐装石头过滤泥土、干砌片石修筑涵洞等“土办法”,攻克勘测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滑坡、渗漏、流沙、坍塌等建设难题。

图为东梁灌区成立了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优质果品基地。(资料图) 天水市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东梁灌区成立了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优质果品基地。(资料图) 天水市武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陶五成介绍,距离渠首4公里处的悬崖峭壁,由于地势险要北面被称“鬼门关”、西面被称“阎王匾”,渠线如何闯过这道难关?当地民众汪德昌带领50名青年突击队员攀上崖顶,打桩固定用绳索把人悬空吊到半山腰,用钢钎和大锤凿出一条渠线。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集中23个木工,横空架设了高23米、宽22米的黑沟大渡槽,从海拔1912米的温泉乡石家磨聂河引水上山,工程建成后,东梁水在高山上蜿蜒飞渡,让沿途15000亩山旱地变成水浇地。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灌区群众因地制宜,东梁渠创造了“长藤结瓜”“白马分鬃”“划段包干”等山地灌溉经验。1958年,当地何家湾、麻茨湾还建立了两处人工降雨站(喷灌),系我国最早建成山区自流喷灌工程。

  此后,陶五成从1959年开始巡渠护渠至1979年。令他欣慰的是,儿子陶国岱接替了他的工作,40年如一日,至今守护着父辈流血流汗修建的东梁渠。

  “父亲一直嘱咐我,必须护好渠、管好水、用好水。”陶国岱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执着的信念,东梁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经过60多年发展,东梁灌区已成为武山县山区农业生产最发达、经济条件最好的区域。旱坪村的韭菜、东梁村的苹果、柏家山豆角、何家湾村的洋葱在东梁渠水的浇灌下,成为灌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17年,东梁灌区25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成立了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优质果品基地。

  据武山县委宣传部披露,东梁灌区内每年可新增粮食300多吨,蔬菜瓜果350多吨。东梁渠涵养区空气湿度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很好改善。(完)

【编辑:刘薛梅】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