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采编:0931-8562277
  • 传播合作:18909311858
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观陇视频号每周一词(语)陇原通联滚动新闻中新专题·医者说·名师面对面
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主页 > > 正文内容
甘肃崇信:窑洞养红牛登上全国高考地理试卷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6日 15:45  
来源:中新网甘肃
分享到:


图为崇信县黄寨镇甘庄窑洞养牛示范带。

  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16日电 (王红刚 关惠文)在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甲卷)中,一道“平凉窑洞养红牛”的选考题讲述了养牛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将迁入新居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

  因为养牛,窑洞不再是时代的弃儿,而是重返农户生活之中,这从侧面反映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崇信县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该县先后在锦屏镇平头沟村、黄寨镇甘庄村、黄花乡马寨子村、木林乡沟老村探索推行窑洞生态养牛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将昔日的废旧窑洞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图为黄寨镇甘庄窑洞养牛示范带 。
图为崇信县黄寨镇甘庄窑洞养牛示范带。

  崇信县畜牧中心主任李红孝介绍说:“窑洞冬暖夏凉,这样的环境里养牛保温防寒、卫生环保,能够有效减少牛的病害,还能使红牛的肉质更加鲜嫩;从成本而言,新建牛棚成本较高,利用窑洞改造牛棚,只需要原来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提高了废旧窑洞的利用率,为养牛产业提供制度、土地、市场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又发展了产业,一举两得。”

  近年来,崇信县坚持把红牛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按照平凉市提出的“3659”发展思路和崇信县“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布局,立足废弃窑洞资源优势,把昔日的废旧窑洞打造成了窑洞养牛示范带,加快推进红牛产业全链式发展,牛产业呈现出“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效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截至目前,崇信县累计建成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养牛5300余头,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

图为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窑洞养牛示范带。
图为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窑洞养牛示范带。

  从曾经的赶着红牛奔小康,到现在的赶着红牛奔振兴,因牛致富的故事,在崇信县比比皆是。

  从鼓励养牛到提供技术支持再到保障销路,崇信县采取“小规模大群体”“户繁场育”、订单收购等模式,培育了富通、永胜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牛产业专业合作组织163个,修建和改扩建养畜暖棚341座,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000多户,走出了一条“大手牵小手”的发展路子,年均新增红牛在1万头以上。

  在不断扩大红牛养殖规模的同时,崇信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从产犊补母、基础设施配套、窑洞改造、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加大扶持,推出了“红牛活体抵押贷”“红牛超市”等模式,建立政银企合作平台,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特色产业工程贷”等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扶持贷款1.5亿元,进一步激发牛产业发展的活力。

  谈起“窑洞养牛”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崇信县锦屏镇党委书记张云刚难掩喜悦:“‘无心插柳’成就生财有道,作为窑洞养牛发源地,有些村从10年前的30多头牛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头,养牛收入也从2013年初的10万元增加到如今100万元左右,增长了10倍,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钱景’”。(完)

【编辑:杜萍】
中新观陇·我们的视角
 
政府厅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住建厅|民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文旅厅|人社厅|应急厅|司法厅|交通运输厅
新闻媒体: 每日甘肃|兰州新闻网 |中国甘肃网 |中国兰州网 |甘肃经济日报|新华网甘肃频道|人民网甘肃视窗|中广网甘肃快讯|甘肃经济信息网|丝路明珠网
中新社分社: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京ICP备:05004340号-1]